高峰论坛

以火为笔 浏阳六旬老人烙制长篇《清明上河图》

2019-04-10    来源:中国网生活    

0410_1.jpg

世事洞察皆学问,生活历练有惊艳!潘敏芝就是一个在平凡生活中活出了不平凡。

湖南省浏阳市浏阳城西社区居民潘敏芝家,一轴长卷铺展开来,卷中拂堤杨柳,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人车如流。今年66岁老人潘敏芝,他花了5年时间,在9米多长的丝绢上精心烙制出这幅鸿篇巨作《清明上河图》。

烙画是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而形成的画种,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一种极其珍贵的民间艺术。细看这幅烙画,它在丝绢遇热的黄色基调上,深浅不一地展现出各种景致。最让人惊叹的是,这幅画作上形态不一的815人,在烙画中亦体现得淋漓尽致,再现了原作的“灵魂”。

这幅作品到底是如何打造的?潘敏芝解释说,他先将原作摹本在复印机上1.8倍扩大,然后用玻璃盖住,再放上丝绢,透过玻璃和丝绢,用烙铁进行临摹打稿。由于原稿只有5米长,按比例扩大后,很多地方就变得模糊不清,最典型的就是人物表情。为克服这一点,潘敏芝在下笔之前,花了几年时间研究《清明上河图》,他将原作上815人每一个人的身份、性格,甚至喜怒哀乐,都了然于心后,这才开始下笔。

在丝绢上烙画,烙铁还非常容易勾丝,或者温度过高把丝绢烧焦。可如今抚摸这幅丝绢烙画《清明上河图》,手感流畅没有一丝破坏,不焦不皱,线条清晰毫不含糊,达到了潘敏芝对自己最苛刻的要求和目标。

“真希望自己能将这项稀罕画种传承下来。”潘敏芝感叹,下一步他会做更多传承,带着技艺走进小区,走进课堂,义务传播。

浏阳市文化馆副馆长欧阳继勇肯定了潘老这种坚韧的精神以及为艺术奉献的理念,他表示非常希望在2019年,将烙画作为文化进行非遗项目的申请。(曾祥君 通讯员 高原)

[责任编辑:熊欣]
用心关爱  呵护成长
精准扶贫

热门